抓住时代机遇 深化内涵建设 开启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新征程——在蚌埠工商学院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在蚌埠工商学院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校长工作报告

发布者:吕婉婉发布时间:2021-12-27浏览次数:72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建校以来主要工作回顾

       学校自2003年由安徽财经大学创办以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应用型大学建设初见成效。2010年荣获“安徽省先进独立学院”称号,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位列“武书连中国独立学院评价榜”中国高水平独立学院前4名,其中教师创新能力、教学科研效率、毕业生质量均位列前5名。2016年学校党委被安徽省委教育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一)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成效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充分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完成从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党委经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新校区党委到蚌埠工商学院党委的过渡。积极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委下设8个党总支和20个党支部,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统筹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动员部署,强化专题学习,举办主题宣讲、专题培训、党史竞答等系列活动,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融入社会实践,确保党史学习教育落地见效。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管党治党宽松软”“讲严立”“三个以案”专题警示教育,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四风”,专项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建设不断加强。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规范学校及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工程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把好关口,守好阵地,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以党建带团建,在团员中开展党的知识启蒙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团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物流班团支部被评为全国活力团支部。在2020年省高校党委书记抓党的建设工作述职评议考核中,学校党委被评为最优等级。原基础教学部第二教师党支部被评为“安徽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两位党员教师分获省委教育工委“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二)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兴校”的办学理念,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广泛拓展人才引进渠道、推进倾斜性薪酬制度改革、强化“双师”主导型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上,开展新教工入职培训、校本培训、中层干部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训活动,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规模和质量,现已形成了一支“政治素养高、专业能力强、专兼结合、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专任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39人,其中自有教师286名,兼任教师153名;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88人,占比43%;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2人,占比16%;硕士学位以上教师353人,占比80%;拥有CPA等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64人,占比15%;拥有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985高校教育背景及澳洲悉尼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英国约克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37人;拥有5位省级教学名师、7个省级教学团队、13位省级教坛新秀。多名教师因在教育教学、学生指导方面的突出表现获全国高校美育先进工作者、全国教学技术类大赛一等奖、安徽省工业设计大赛一等奖、国家级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各类奖项和荣誉称号。

      (三)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成果丰硕

       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在加强组织建设、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一是强化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培养方案,建立多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二是狠抓素质教育,构建素质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提供支持。三是创新推行以“通考不通科”为主要内容的考试改革举措,促进学习模式和教学机制改革,推动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型。四是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支持教师立足专业教学开展教研科研,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2010年以来,共立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57项。

       立足于经济学、管理学等传统学科优势,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学校进一步拓展学科专业,积极做好新专业的论证与申报工作,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获教育部批准备案,于2021年正式招生;劳动关系、跨境电子商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3个专业已获教育厅同意,待教育部审批。学校已基本形成“经管类为主导,文学、艺术学、理学、工学为延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6个学科门类、25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3个省级一流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四)科研工作能力持续增强

围绕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打造由知名专家教授领军、以海归和名校博硕士研究生为主体的多个科研团队,通过政策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在国家级各类高层次科研项目上不断取得突破。近年来共立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百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7项、国家自然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专任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上百部,已经形成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学校教师创新能力、科研效率以及学校整体科研评分在国内同类院校权威排行榜上连续多年名列前茅。此外,学校申办内部刊物《蚌埠工商学院》,作为成果展示、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并成立编辑部,做好编辑发行工作,现已正式发刊2期。

      (五)学生管理服务体系日趋健全

       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专兼职辅导员,近三年,14名辅导员因素质突出、表现优秀享受教育厅高校“三全育人”优秀专职辅导员津贴。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年大学习”主题活动网络团课参学率在省属高校中始终保持前两名;学生积极投身国防建设,三年来应征入伍57人,超额完成征兵指标,多次受地方政府表彰。开展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假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学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1名学生获得联合国志愿者证书,被评为“安徽省百优大学生”。

       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对照“三全育人”要求,构建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模式,制定出台“六个坚持”创新举措,即坚持课堂手机入袋管理,坚持大一大二晚自习,坚持禁止带早餐进教室,坚持夜间断电断网,坚持宿舍垃圾自带出楼入桶,坚持“日行八千步,运动促健康”活动,并制定《蚌埠工商学院课堂手机管理办法》《蚌埠工商学院“日行8000步,运动促健康”活动实施办法》等制度予以保障。该管理举措不仅有效提升了学校课堂教学管理质量,也为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深受广大学生及学生家长的一致赞誉,该做法多次受到教育部评审专家及省教育厅领导的肯定与好评。现学生平均课堂手机入袋率达94%以上,健步走达标率达96%以上。

      (六)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学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学校2010年成立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创业工作培训中心,2012年被授予“安徽省创业模拟培训基地”称号,2021年成立创业学院专门负责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竞赛组织等工作。以创业培训项目为抓手,持续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与实践能力培养教育,2012年至今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培训班68期,培训学生数5527人次。二是学科竞赛成绩斐然。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学科竞赛,并取得骄人的成绩,近三年200余人获省级、全国及国际大赛奖。其中,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已成为学校品牌赛事,自2011年参赛以来,共获得5次全国特等奖,6次全国一等奖,获奖总量和获奖层次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三是特色专业实验班建设。开拓校企合作新形式,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与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授权单位联合举办会计学专业ACCA方向班,通过培养方案的改革,精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四是生源质量较高。连续多年文理科录取分数线稳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五是就业指导成效突出。创新实施“三位一体”就业工作模式,强化就业服务,建校以来共向社会输送毕业生15123名,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1%以上。

      (七)内部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围绕着“内部加强管理、外部树立形象”的工作思路,结合学校发展需要,统筹推进组织结构优化与变革,构建“管理动态化、组织扁平化与创新常态化”的“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职能分工,设置党政办公室、教务处、督导中心、科研与规划处、人力资源部、学生处(学生工作部、人武部)、招生就业处、财务处、资产管理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图书馆、后勤保障部等12个行政管理部门和宣传部、组织部、统战部、工会、团委等5个党群机构。逐步推进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建设,成立会计、经济与金融、工商管理、财务与审计、国际商务、人文与艺术、计算机与数据工程、马克思主义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和体育教学部(系级建制校级直属教学部),二级学院下设教学系,强化二级学院在学生管理、教学教务工作上的自主权。加强制度建设,系统梳理、细化、完善学生管理、教学科研、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规范各项办事流程,不断推进内部管理规范化。

      (八)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新校区于2017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计划占地1000亩,一期651亩项目已完成建设,二期工程已启动建设。现有校舍面积近23万平方米,主要包括教学楼12栋、学生公寓14栋等。建成语音室、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及金融投资、智慧物流、大学物理、会计手工、广告设计等各类专业及跨专业实验室39间,实验实训场所健全。图书馆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设有7个书刊借阅室以及密集书库、研讨室、报告厅等20多个服务单元,现有纸质及电子图书近200万册,可用数字资源38种。校园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网络基础设施初步建成,学校官网及单位子网站已改版上线,教务系统、一卡通系统等陆续投入使用,监控和广播系统实现全覆盖。

      (九)转设工作圆满完成

       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在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指导下,学校于2017年启动转设工作。校领导高度重视,提前谋划布局,明确责任分工,全校上下聚焦聚力,特别是在2019年集中精力攻坚克难,对标对表,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图书馆和实验室建设、成果展厅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购置、图书资料配置等方面工作,稳步推进转设进程。经过统筹谋划、精心准备,学校于2019年先后经历了转设报告准备与上报审查、教育厅专家实地考察、省委省政府批准、教育厅公示转设方案并向教育部申报、教育部专家现场考察等环节,202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民办本科高校—蚌埠工商学院,步入独立办学新时期。学校现已完成新校名变更相关手续,正式以新校名开展招生、考试、财务、人事等各项工作。

       (十)文化传承创新稳步推进

       为传播科学与人文精神,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打造知名专家学者为师生传道、授业、释疑、解惑的重要平台,学校于2018年开办“禹风大讲堂”,本讲堂根植蚌埠本土历史文化土壤,传承和弘扬新时代大禹精神,汇聚高校、企业、商会、政府等各个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和管理精英,对于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助推学校的现代大学精神建设起到重要作用。目前该讲堂已举办19期专题讲座,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许。

      (十一)开放办学力度不断加大

       根据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大趋势,有针对性地制定学校合作办学的发展规划,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部分重点学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遵循“校本特色,合作共赢”的原则,实现基于学校校情的合作办学之路。学校已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加拿大的里贾纳大学等国外高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英国利物浦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多所海外知名高校陆续进校宣讲,表达合作意向。

      (十二)服务社会功能日益彰显

       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通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赋能助力。主动融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建设进程,加大与地方政府、企业的交流合作力度,通过蚌埠市产业联盟、禹会区“研学基地”等产学研平台,积极开展校企联合课题研究。学校现有1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与人民银行蚌埠中心支行、中兴财光华会计事务所、京东物流、中国联通、江西婺源写生基地等40余家省内外企业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

       各位代表、同志们!

       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董事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离不开全校师生员工的辛勤工作和共同奋斗。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政领导向各位代表和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向所有为学校发展建设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学校发展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匹配度需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仍需进一步完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办学特色还不够鲜明;学校内部治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认真查找原因,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开启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校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是创建地方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关键阶段。站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全力以赴推进学校发展。为此,今后5年,我们将围绕奋斗目标和发展思路,全力谋划和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当代高等教育发展和高等学校办学的客观规律,瞄准《教育现代化2035》和“双一流建设”的战略定位,秉持“工商并举、多科协调、错位发展”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着学校的办学宗旨及定位,通过“学科专业深度融合拓展、师资队伍优化提升、办学管理体制创新”等三大重点工程建设,全面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设施完善、师资优良、管理创新、颇具特色”的地方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二)学校未来5年事业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

       1.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为学校发展保驾护航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建统领、科学发展”为方针,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相结合,切实增强领导班子建设、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配齐配强党务工作队伍,巩固“双带头”建设成果,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实施“对标争先”建设计划,推进标杆校系、样板支部建设,争创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深入推进党建工作“领航”计划和“双创”工作,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

       2.加大资源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教育教学配套设施,改善办学条件。计划新增投资15亿元用于教学基础设施、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实验实训、科学研究、校园信息化建设、国际合作办学等方面,并通过“自筹为主、政府专项资助为辅”多种渠道,广泛争取地方政府对学校发展的专项资助,以适应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

       3.推进学科专业拓展与改造,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根据“新商科、新工科”等学科发展理念,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要求,立足于学校传统商科学科专业优势,在对现有学科进行改造、升级和融合的基础上,积极创办“数据工程与大数据技术、材料化学”等工科专业,通过学科间的深度融合和统筹发展,努力实现“立足商科,实现工商并举、多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真正实现与原母体学校的错位发展。“十四五”期间,计划统筹新增8-10个专业,打造1个省级创新平台、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以上人文社科基地,建成3-4个优势学科群、5-6个省级“双一流”专业,并力争国家级“双一流”专业的突破。

       4.强化科研激励,提升学校科研水平与服务能力

       坚持“夯实基础”和“重点扶持”相结合,逐步理顺科研管理体制,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加大科研经费扶持力度,强化科研团队建设工作,进一步形成科研项目的“孵化”机制,加快开展学校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工作,形成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集聚性科研成果,整体推动学校科研能力及水平不断提升。“十四五”期间,计划成立校级研究中心或虚拟研究机构5-7个,搭建20个左右的学术科研团队,承担并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项以上,承担横向课题20项以上,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篇以上。在做好内部交流刊物《蚌埠工商学院》编印基础上,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及时总结办刊的经验,积极筹划申办公开发行的《蚌埠工商学院学报》,打造科研成果展示与学术交流平台。

       5.多渠道引进优秀人才,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紧扣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和学科专业规划布局,坚持“外部选聘”与“内部挖潜”结合、“教研水平”与“专业能力”并举、“领军人物”与“团队建设”相辅、“自主建设”与“战略虚拟”并行,全面系统地整合国内外的优质师资资源,不断推动师资队伍管理制度体制机制创新,打造一支“政治过硬、师德高尚、规模适度、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与完善“文化留人为引领、待遇留人为基础、事业留人为核心、发展留人为支撑、制度留人为保障”的留人机制,开创“愿进来、沉得下、想干事、能干事、干得好、留得住”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新局面。计划到2025年,学校专任教师规模达584人左右,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要超过85%,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教师达到45%以上,双师型教师40%以上,培养与引进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3人。

       6.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和管理效能

       立足于现有“三位一体”的内部管理模式及特色,充分发挥民办高校体制机制优势,结合办学实际,通过“领导机制完善、组织文化重塑、发展战略调整、机构部门调整、财务预算体制、业务流程优化”等系统整合,不断推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学校规范、精简、高效的内部管理体制,凝练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特色。

       7.坚持开放办学,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坚持“开放办学,合法规范”的原则,依托学校学科专业的品牌优势及特色,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在国际合作办学中的体制优势,积极开展“学历与非学历、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等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积极筹划多批次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预计到2025年,有国外进修经历的教师占比超过10%;同时,加强与欧洲、北美、澳洲、日韩、东南亚等地区国外大学以及港澳台地区大学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合作办学,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8.根植地方文化土壤,全面推动学校“禹风”文化建设

       大力推进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创建“大禹文化研究所”,建设“禹风文化展示中心”,全面构建“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制度文化为保障”的文化体系,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真正做到“无为而治”。一是根植于地方文化土壤,积极吸纳地域文化营养,进一步凝练学校核心文化,弘扬“勇于拓新、坚忍不拔、公而忘私、敬业奉献、合作共赢”的新时代大禹精神,逐步确立学校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等内核文化。二是以学校内核文化为引领,以《蚌埠工商学院章程》为根本,推进管理制度机制创新,积极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致力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制度文化,努力形成权责清晰、流程规范,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纪律严明、奖惩分明的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机制,建立健全学校制度文化体系。三是创办“大禹实验班”,升级“禹风大讲堂”,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启动VI系统等建设项目,推动标识及景观等实体设施的亮化工程,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顾过去,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展望未来,发展的使命任重道远。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本次会议的召开为契机,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工,紧密团结广大教职工,凝心聚力,开拓创新,谱写蚌埠工商学院发展新篇章,为早日把学校建设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信息公开
联系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7100号
联系电话:0552-2567996